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关系网成网络盈利模式 LinkedIn网站探秘

关系网成网络盈利模式 LinkedIn网站探秘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6日 15:29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周默鸣

  旧金山报道

  “人传人”的创业群体


  2003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毕业后,林文文开始了在加州联合银行的工作。今年7月,她决定转行做市场营销,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她在几大求职网站上投的简历最终都石沉大海。

  后来,林发现了LinkedIn,她在网站上填好了自己的简历,并邀请了一些熟人加入到了其中,其中包括她的叔叔Peter。

  在自己的LinkedIn联系人名单上,林发现Peter认识一位叫Rifkin的人,而Rifkin则和LinkedIn的招聘人员认识,此时LinkedIn正在招聘市场营销人员。于是,林让Peter通过Rifkin把自己的简历送到了LinkedIn招聘人员的手上。两星期后,林被邀请参加面试,8月份,林成为了LinkedIn的员工。

  给林文文带来好运的LinkedIn是硅谷一家专注于商务交友和商务关系开发的网站,两年半前成立,先后融资1470万美金,公司目前有员工45人。在过去的三个月中,LinkedIn的注册用户以每月30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如今有来自130个不同行业的420万注册用户在LinkedIn上找工作、找联系人、找资金、找商业机会。

  11月22日,记者来到了LinkedIn位于加州Palo Alto的办公室,Palo Alto紧靠斯坦福大学,66年前,惠普公司便是在这里的一间车库中成立。

  LinkedIn本身像个无国界公司,在它的5位创始人中,有位两美国人,一位美籍华人,一位法国人,另外一位是德国人。他们5人和其他40位员工共用一个大房间,显示了硅谷新兴企业中最基本的平等。

  CEO和联合创始人Reid Hoffman坐在大房间的一边,华裔创始人李锡恩与他的工程师开发团队坐在一起。刚到公司3个月的林文文则坐在创始人Konstantin Guericke的不远处,享受与Guericke一样大小的办公空间。

  “熟人的推荐是我找到这个工作的很大一个原因。”林告诉记者。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投递简历,然而招聘者根本无法一一筛选,你的简历再好,都可能被淹没在无数简历中,这时,有个可靠的推荐者变得非常关键。”Guericke告诉记者。

  不过,LinkedIn的用处远远不止找工作这么简单。“在商业领域,有时候重要的并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认识什么人。”Guericke说,“LinkedIn可以让你找到不错的中间人。”

  风险投资公司Infobase Venture的合伙人Paul Allen就对来向他寻找投资的人说过,“如果你没能在LinkedIn上认识10个以上的人,并且没有得到两个人以上的推荐,就不要来找我。”

  盈利秘密:“商务账户”和广告

  LinkedIn为用户提供的商务联络服务大部分是免费,不过它现在正在尝试多种形式的收费模式。

  11月22日,记者来到LinkedIn的时候,其刚发布了一项名为Personal Plus的新服务。

  为了保护用户隐私,LinkedIn只对每位用户开放三层以内的联系人资料。比如A认识B,B认识C,C又认识D,这四个人就构成了三层关系网。尽管A不认识C或者D,但是他可以通过LinkedIn查到这两个人的经历和联系方式,随时与C和D直接联系。但是A无法找到在三层以外的人,比如D认识E, LinkedIn则不对A开放E以及更外层人的资料。

  然而有些用户希望自己的资料被所有人知道,Personal Plus就是为这些人所设计。每月支付60美元,LinkedIn就可以把该用户的个人资料对所有420万注册用户开放,即使是很多层关系之外的人,也可以直接找到该人的联系方式。

  这项服务只是LinkedIn的盈利方式之一,其目前的主要盈利方式是今年8月份推出的商务账户服务。

  在LinkedIn的网络体系中,获取三层以内联系人的资料是免费的,如果有人想联系三层关系以外的人,就需要使用商务账户。如果A想联系第六层的G,他就得申请商务账户,通过LinkedIn内部的Inmail发送邮件给G,另外也可以联系其他人,请求他们向G介绍自己。

  尽管使用Inmail并不能保证G一定会回复,但是通过Inmail发送的邮件,回复可能性更大,加之其他人的介绍,虽然G没有和A有过任何接触,但是会觉得A比较可信。

  据介绍,LinkedIn最基本的商务账户每月收费15美元,可以发送3封Inmail,最多可以一次性申请15个人的介绍。此外,LinkedIn还设置了每月收费50美元的Plus账户、每月收费200美元的Pro 账户,Plus账户和Pro账户分别允许用户发送10封和50封Inmail,一次性可以申请的介绍人分别是25个和40个。对于那些不想申请商务账户的用户,LinkedIn设置了10美元的一次性Inmail费。

  为了保证关系网的良性发展,LinkedIn设计了“Inmail反馈得分”。用户每次通过Inmail发送邮件,都将被记入数据库,是否得到回复也被记录,Inmail反馈得分则是得到回复的邮件数量与发送的邮件总量之比,Inmail的接收者可以直接看到发送者的得分。

  “这个分数设计是为了防止随意发送邮件,鼓励发送者认真考虑每一封邮件。对于那些收到邮件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更愿意给反馈得分比较高的人回邮件,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Guericke说,“我们不能因为收取了用户的订阅费,就允许他们随意骚扰别人。”

  除了商务账户,LinkedIn也紧盯招聘广告市场。

  从今年3月开始,在LinkedIn上张贴招聘广告的用户每月要支付每条95美元的费用。除此之外,LinkedIn还与公司客户签订年度招聘广告合同,Google就与LinkedIn签有每月100条左右(LinkedIn拒绝透露具体数字)的合同,其它企业客户包括赛门铁克、Expedia.com等。Guericke认为,招聘广告收入将成为LinkedIn除商务账户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此外,LinkedIn也做其他广告,现在登录网页,已经可以看到CNN、BusinessWeek等的广告。

  创业者正是“关系”样板

  “按照目前的收入增长水平,LinkedIn将在明年第一季度盈利。”Guericke说,“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

  对于风险投资商和LinkedIn的5位创始人来说,盈利无疑是他们最大的期待,而其中最兴奋的无疑是CEO Reid Hoffman,因为在引入风险投资以前,LinkedIn花的一直是Hoffman的钱。

  在投身创业以前,Hoffman是在线支付公司PayPal的执行副总裁,Guericke是另一家网站Presenter的副总裁,两人常在各种会议上见面,然而在业务上却是互为对手。

  但当Hoffman找到Guericke提议建网站时,两人很快“化敌为友”,因为两人的看法不谋而合——“人际关系管理将在商业社会发挥巨大作用,而互联网能为其提供最好的工具。”Hoffman随后又找来斯坦福的同学李锡恩,以前的客户Allen Blue,以及在Fujitsu Software共事过的法国人Jean-Luc Vaillant加盟。

  李锡恩先后就读于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1996年,他曾创立了Netmosphere,这是一家专为财富500强企业搭建客户关系的网站。2000年,Netmosphere被卖给了纳斯达克的一家上市公司。

  2002年12月,LinkedIn开始筹建,由Hoffman投钱,李锡恩和Jean-Luc Vaillant负责技术开发。

  2003年5月,网站正式发布,5个创始人是最早的用户,当时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扩大用户量。

  当时5个人都被分派了任务,每人必须找到100个用户,因为李锡恩和Jean-Luc Vaillant是工程师,人际关系不如其他三人广,他们得到特许,只需要每人找50个用户。

  Guericke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了深厚人脉,3天之内他就找到了100人,“我们需要找的,是商务人士,相对比较偏向中上阶层。”Guericke说。

  用户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多,连硅谷最为有名的风险投资商Sequoia也被网罗到了LinkedIn之中,Sequoia曾先后投资过Yahoo、Google、Cisco、Apple、Oracle等公司,在目前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中,Sequoia投资过的企业占了近10%。

  2003年11月,Sequoia决定对LinkedIn投资470万美元。当时,加上5名创始人,LinkedIn的员工只有8人。

  2004年10月,以Greylock牵头的风险投资商又对LinkedIn注入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这时,LinkedIn的注册用户数量是120万。

  一年以后的今天,LinkedIn的注册用户增至420万,其中210万在美国,140万在欧洲,50万在亚洲。

  社会关系网是否已成主流?

  在实现了用户数量的积累后,不断开发新功能成了LinkedIn的下一个重点。李锡恩的主要工作也从当初的构架网络平台转向了Desktop(桌面)的构建,“用户可以把Desktop下载到桌面上,这样用户每天都会用到LinkedIn。”

  Desktop将于今年12月发布,上面增添了很多新功能,比如可以与微软的Outlook进行结合。

  “商务人士每天都会收到无数邮件,Desktop可以帮他们区分邮件的重要性。”李介绍,Desktop可以让用户按自己选择的筛选模式,把邮件按重要性排列。

  Desktop准备和Monster、Hotjob等美国几大招聘网站合作,应聘人在这几大网站找到想应聘的职位后,可以利用Desktop搜索出招聘者与本人之间的关系网,然后能通过LinkedIn的Inmail等功能找到合适的推荐人介绍,甚至可能与招聘者取得直接联系。据Guericke介绍,LinkedIn计划不久后向不同的机构和公司出售该服务。

  此外,LinkedIn准备在明年把业务扩展到黄页服务领域,比如帮助寻找律师等,类似的职业搜索目录。LinkedIn已经建立了40个。

  销售人员也可以通过LinkedIn找到目标公司中的员工,目前LinkedIn已经与salesforce.com和beforethecall.com两家销售网络合作。

  与之类似,LinkedIn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为会议主办方找到有相同兴趣的人,找到更多的参与者,LinkedIn从中获得收入。

  虽然有各种盈利方式,但是Guericke清楚,社会关系网络(social-networking)并不是互联网上的新概念,早在2001年,此类的网站就已出现,Ryze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社会关系网站,Ryze目前的会员有来自200个国家的25万人。此外,还有2002年成立的Friendster。

  Facebook是LinkedIn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2004年2月成立的Facebook总部也在Palo Alto,根据网络调查机构comScore Media Metrix的数据,Facebook目前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830万。今年5月份,Facebook从硅谷的风险投资商Accel那里融到了1220万美元。不过,Facebook的用户以大学生为主,LinkedIn则专注于做商业客户。

  Web2.0大潮下,硅谷正有越来越多的新公司投身于社会关系网站,其模式能否成为互联网上的主流商业模式,还是最终变为新一轮的泡沫?也许目前还言之过早。

Powerset开发新搜索技术挑战谷歌

Powerset开发新搜索技术挑战谷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0日 14:39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讯 Powerset公司17日公开可以用一句话在互联网搜索资料的搜索引擎,誓要将仍然使用关键词进行搜索的Google打个落花流水。

  开发自然语言技术

  Powerset花了两年时间低调开发,17日终于在三藩市一个科技会议上让人一窥其搜索引擎所用的自然语言技术,它能够认出以浅白英语写成的搜寻要求,与现在Google、雅虎及微软等所采用的关键词搜索系统大异其趣,据说能让使用者更容易与搜索引擎沟通。

  Powerset的创办人之一兼行政总裁佩尔指出,在Powerset搜索,你可以用英语直接输入一个明确的问题,以得到更有意义和合适的搜寻结果,例如可以输入“乔布斯说过什么关于Apple的话”来搜寻,取代如“乔布斯说”这种断句残章。佩尔更将用关键词进行搜索比喻为“对两岁小童说话”:“你虽然会为能跟他说话而高兴,但你总会期望他长大后跟你真正对话。”

  与Google公开比较

  Powerset的公司资本约为1250万美元,现开设了供大众登记试用新搜寻器的网站Powerlabs,已约有1.6万人登记。Powerset表明将会把其搜寻器的搜索结果与Google的公开比较,以凸显Powerset的优越表现。佩尔更扬言,Google的系统虽可称王,但已难再创高峰。

  虽然Powerset自言搜寻功能先进,但有分析员仍然怀疑其搜寻器是否真的能够分辨同一个问题的种种发问方式,并指没有人的参与,电脑始终难以明白许多字的意义。   



上图:Powerset创办人之一佩尔。
  相关链接:Google技术不足应付所需

  新快报讯Google现在采用的关键词搜寻技术名叫PageRank(网页排名),是其创办人佩奇和布林在1998年发明。虽然PageRank已经申请了专利,但现今要模仿并不困难,据说雅虎和微软的搜寻器都已经模仿了该技术。现时Google处理了网上超过一半搜寻要求,但其管理层也承认今日的搜寻器技术已不足以应付网民的需要,故在2005年底以来,已经投入了22亿美元在研发工作上。曾有报道指Google也在致力研究自然语言的搜寻技术,但到现时为止仍未见其有使用。

  新快辞典:PageRank

  PageRank(网页排名)技术首先检查整个互联网链接的结构,再通过对由超过5亿个变数和20亿个词汇组成的方程式进行匹配分析,经过考虑整体的重要性和容用户查询的相关性后,便可将最相关、最可靠的搜索结果放在首位。

人物搜索网站Spock.com开通

人物搜索网站Spock.com开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07:41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人物搜索网站Spock.com今天开始公测,与一般的搜索引擎服务不同,该网站的搜索内容只限于和人有关的信息。

  Spock.com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进行内部测试,该网站声称能够为用户提供“最为丰富的人物搜索体验”。Spock的CEO贾迪普·辛格(Jaideep Singh)宣称,“人物搜索是互联网最为重要的应用之一,但现在人物搜索的用户体验非常分散、难以令人满意。”

  这正是Spock.com致力于提供人物搜索的原因。据悉,该网站搜集了大量关于人物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制定索引,当用户输入一些常见的搜索字符,比如“博客”、“演员”甚至具体名字时,网站将能够提供相关人物的搜索数据。

  虽然初期功能尚不完善,但Spock.com已经可以让用户管理自己在该网站上的个人资料,允许用户从其它网站,如LinkedIn、Friendster和MySpace,导入个人信息。用户还可以添加关于他们自己的标签,上传图片,根据需要制作联系方式列表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该网站允许用户添加他人的标签、图片和信息,这有可能导致个人档案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已有前车之鉴,Wikipedia就发现一些用户提供虚假或具有破坏性的信息。如果某人在Spock.com上添加了一些诋毁你的信息,后果可想而知。这些信息一旦添加上去,就会一直保留,除非你及时地对个人资料进行管理。

  Spock的联合创始人杰·巴哈蒂(Jay Bhatti)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用户档案都将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以确保这些信息不是虚假和错误的,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网站的管理员如何对每个人的每条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它们准确无误。

  这自然引起了隐私保护人士的关注,因为个人信息有可能在不知情或者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泄露给他人。Spock.com宣称,他们已经为大约1亿人编制了信息索引,目前每天新增的索引人数达100万,其中许多人都有可能并未管理他们自己的个人资料。而Spock.com也不大可能因为用户提供了他人的虚假信息负责,除非这些信息像花边新闻一样明显有问题。(王宇)

《连线》评出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

《连线》评出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 08:00 新浪科技
  导语:《连线》杂志近日公布了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其中包括BitTorrent、LinkedIn、以及Slide等等,这些公司有可能会于2008年进行首次公开招股(IPO),或者被收购。

  2008年十大最值得关注创业公司:

  1.23andMe

  公司介绍:23andMe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一种安全、基于Web的服务,让用户能够探索、共享、更好地理解有关他们基因的信息,将基因革命推向一个全新的水平。

  创始人:琳达·埃维(Linda Avey)和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

  融资情况:1200万美元,来自于Genentech、谷歌和新企业协会

  员工人数:30人

相关报道:谷歌投资创始人妻子公司 引发关联交易质疑

  2.37Signals

  公司介绍:37signals是一个创造简单、专一软件的小团队,其产品可以帮助用户协同工作和组织团队。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3.5万个人和企业使用37Signals的Web应用开展业务。

  创始人:贾森·弗莱德(Jason Fried)、恩尼斯特·基姆(Ernest Kim)、卡洛斯·西古拉(Carlos Segura)

  融资情况:未披露金额,来自于Bezos Expeditions

  员工人数:8人

  3.AdMob

  公司介绍:AdMob创建于2005年,是一家手机广告服务提供商。AdMob为客户搭建了一个移动广告交易平台,其广告模式和谷歌类似,广告主可以自助、便捷地向目标客户销售移动广告。

  创始人:奥马尔·哈默伊(Omar Hamoui)

  融资情况:A轮融资未披露金额,来自于红杉资本;B轮融资获得1500万美元,来自于Accel Partners和红杉资本

  员工人数:65人

  4.BitTorrent

  公司介绍:BitTorrent是一家P2P技术提供商,其技术最初主要用于非法文件共享和传输。2007年底,BitTorrent宣布将同软件提供商和媒体公司合作,将P2P技术作为一个平台,帮助后者的客户更快速地下载较大文件。这一消息意味着P2P技术将合法化,未来可能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始人: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阿希文·纳文(Ashwin Navin)

  融资情况:2875万美元,来自于Accel Partners和DCM

  员工人数:60人

  5.Dash

  公司介绍:到目前为止,GPS还只是一条单行线,由卫星向用户设备发送指令。Dash将会改变这一局面,其产品Dash Express支持获取RSS信息的功能。使用Dash Express,用户不仅可以实现行车路线导航,还能通过特殊的RSS种子获取其它信息或者第三方服务资讯,比如图片中的Zillow信息。

  创始人:布莱恩·斯马特(Brian Smartt)、迈克·塔扎马洛卡斯(Mike Tzamaloukas)、史蒂夫·沃伦伯格(Steve Wollenberg)

  融资情况:4500万美元,来自于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红杉资本、Skymoon Ventures、Crescendo Ventures、ZenShin Capital Partners、Artis Capital、Gold Hill Capital、以及多名私人投资者

  员工人数:85人

  6.Fon

  公司介绍:FON是一家西班牙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社区居民通过共享Wi-Fi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用户只要同意共享一小部分家庭宽带连接,就可以加入一个庞大的全球Wi-Fi社区,免费接入到其他用户提供的FON无线热点。到目前为止,FON已经同时代华纳有线、英国电信、以及Neuf等多家重量级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创始人:马丁·瓦萨维斯基(Martin Varsavsky)

  融资情况:3500万美元,来自于Skype、谷歌、Index Ventures、红杉资本、Excite、Digital Garage、以及英国电信

  员工人数:约90人

  7.LinkedIn

  公司介绍:LinkedIn是美国第六大社交网站,与MySpace和Facebook有所不同,其用户大多为商务人士。根据尼尔森互联网研究公布的最新数据,LinkedIn近期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主要竞争对手。例如,LinkedIn今年10月吸引了约500万名美国访问者,而去年同期仅为170万人。LinkedIn预计2008年营收为1亿美元,距离Facebook 2007年预期营收1.5亿美元相去不远。

  创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阿伦·布鲁(Allen Blue)、康斯坦丁·格里科(Konstantin Guericke)、埃里克·莱(Eric Ly)、让-卢克·瓦莱恩特(Jean-Luc Valliant)

  融资情况:2750万美元,来自于红杉资本、Greylock、欧洲创始人基金、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以及多名天使投资人

  员工人数:200人

相关报道:关系网成网络盈利模式 LinkedIn网站探秘

  8.Powerset

  公司介绍:PowerSet总部位于旧金山,一直致力于开发“自然语言”搜索引擎,希望籍此打破谷歌的垄断。所谓“自然语言”搜索,即用户可输入更为直接的问题,这和谷歌、雅虎、微软以及其他搜索引擎所使用的“关键词”有所不同。尽管还未正式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但PowerSet已经成为最为热门的创业公司之一。PowerSet获得了充足的资金,从谷歌挖来了多名重要工程师,并从施乐获得了高级语言技术授权。不过,要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并据此提供最准确的搜索结果,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过程。

  创始人:史蒂夫·纽考布(Steve Newcomb)、巴尼·佩尔(Barney Pell)、劳伦佐·蒂奥尼(Lorenzo Thione)

  融资情况:1250万美元,来自于Foundation Capital、The Founder's Fund、以及多名天使投资人

  员工人数:60人

相关报道:Powerset开发新搜索技术挑战谷歌

  9.Slide

  公司介绍:Slide 是全球最大的Widget开发商,该公司开发的Widget在几个顶级的社交网络和博客平台上非常流行,包括MySpace、Facebook、Friendster和Blogger等等。在Facebook和OpenSocial的激烈对抗中,不管最后谁成为赢家,Slide都可以从中获益。

  创始人:马克斯·莱金(Max Levchin)

  融资情况:启动资金来自于马克斯·莱金;传闻中的2000万美元,来自于BlueRun Ventures、The Founder's Fund、Khosla Ventures、以及Mayfield Fund

  员工人数:60人

  10.Spock

  公司介绍:Spock是一个提供搜索相关人物的网站,在这一网站上,只要用户输入一个人的姓名,就可能找到对方职业、住址、爱好等信息;如果输入职业或地区,也可能找到符合相应条件的人。

  创始人:贾迪普·辛格(Jaideep Singh)、杰·巴蒂(Jay Bhatti)

  融资情况:800万美元,来自于Clearstone Venture Partners和Opus Capital

  员工人数:25人 (摩尔)

  相关报道:人物搜索网站Spock.com开通

Monday, December 03, 2007

U.S. blog site that is popular in Russia is sold

U.S. blog site that is popular in Russia is sold
Reuters - December 02, 2007 11:22 PM ET

By Eric Auchard

SAN FRANCISCO, Dec 2 (Reuters) - LiveJournal, the personal Web publishing service that jump-started blogging in Russia, has been sold by its U.S. owner to a Russian business partner, which will operate it independently, the companies said on Sunday.

Six Apart Ltd said it sold the blog community site for undisclosed terms to SUP, a Russian-focused Internet media company led by an American and British duo that has expanded LiveJournal's Russian business over the past year.

The free, ad-supported blog site encourages users to keep online diaries they share and discuss with friends. It counts 14.3 million blog accounts and roughly 20 million visitors a month. Its writers publish more than 150,000 new posts a day.

"The deal will allow LiveJournal to get the attention, and frankly, the investment, to allow it to flourish," Andrew Paulson, SUP's chief executive, said in a phone interview.

Six Apart CEO Chris Alden said his company will focus on three properties it has created in-house: the widely used MovableType blog software, the TypePad blog hosting service and Vox, a blogging service aimed at less-technical users.

SUP (http://www.sup.com/en/) said it is forming a new San Francisco-based company, LiveJournal Inc, to operate the service globally.

Alden said Six Apart will continue to partner with LiveJournal Inc, by supplying advertising and other services.

San Francisco-based Six Apart acquired LiveJournal in 2005 from its founder, Brad Fitzpatrick, who created the software in 1999 while a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as a way for his friends to stay up-to-date on his latest Web postings.

Terms of that deal were never disclosed. Fitzpatrick left Six Apart this year and now works at Google Inc (GOOG).

Market research firm Hitwise ranks LiveJournal as the fourth most popular personal blogging site among U.S. users, behind MySpace, Google Blogger, Yahoo 360 and ahead of Microsoft's "Live Spaces," Xanga and WordPress.

Behind LiveJournal's success is a history of technical innovations that have spread far beyond LiveJournal itself.

Its freely licensed software helps speed up database-driven sites such as YouTube, Facebook and Wikipedia. OpenID is a single sign-on system that does away with passwords once a user signs on to any one OpenID-based Web site. AOL and Microsoft support OpenID and Google recently began testing the service.

WORLDS APART

SUP is backed by Russian financier Alexander Mamut, who had close ties to Boris Yeltsin, the former Russian president who died earlier this year. The year-old company's partners in Russia include Yahoo Inc and Last.fm.

Under a 2006 agreement, Six Apart licensed SUP to operate the Cyrillic-language version of LiveJournal. SUP has introduced a range of improvements to the Russian site, including search features.

"We are very happy that LiveJournal is a large healthy growing business in the United Sates. We hope to improve on that," said Paulson, an American who has worked in Russia since 1993.

Paulson released a 100-day plan of improvements he intends to make to the speed and functioning of LiveJournal. He also described various communications improvements that could make LiveJournal more like other community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On LiveJournal (LJ), a 30-year-old Fremont, California user who goes by the name "wintersweet" responded to Paulson's plan: "Some of these ideas sound good, but others sound like someone is hoping to make LJ more like Facebook. I hope it will remain more of a combined forum+blog site, and not become a sprawling mess like Facebook ... It's wait-and-see mode for m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two-thirds of users are female, teenage girls (15-20) are known as stalwart users. By contrast, in Russia, LiveJournal's second-largest market, the site attracted intellectuals early on and functions now as an alternative forum for many of the country's best-known authors amid the government's crackdown on independent media.

"Historically, it is a group of people with very, very strong opinions," Paulson said.

Fifty-eight percent of Russian LiveJournal users are male, according to research from local Internet firm Yandex. The site is also popular in Russian-speaking Ukraine and in Israel. (Editing by Ian Geoghegan)